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就在世界因印巴空战,把目光放在我国歼10ce上的时候,另一边的美媒体发布了一则惊人报道,其内容就是据其顶级专家预测,我国或要造超1000架歼20五代机!
并非什么小道媒体,本月10号,美“Military Watch”(军事观察)援引顶级专家预测,发布了这则关于我国歼20的报道,据其内容所言,我国歼20年产量达到每年100到120架,产量会突破1000架。
这是什么概念?如真是如此,那我国将创下冷战后的中国战斗机甚至任何双引擎战机前所未有的记录,说是打破历史丝毫不为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这篇报道的详情。
事实上在,18年美就有预测过我国歼20的产量,当时他们认为,我国第五代重型战机歼20,最终产量不会超过 500 架,理由很直接就是认定我国造不出合格的大推力发动机,只能依赖俄罗斯的二手货,产能必然被 “卡脖子”。
可仅仅五年后,那些美专家的笔锋却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认为歼20年产量就能达到100架到120架,最终组成超1000架的“保守估计”,这种认知颠覆的背后,是美军对中国航空工业“误判惯性” 的彻底打脸.
早期他们盯着歼20 机翼下若隐若现的俄制发动机尾喷口,想当然地套用 “侧卫” 系列的发展老路m苏 - 27、苏 - 30、苏 - 35,俄罗斯用 30 年攒出一个型号繁杂的 “侧卫家族”,中国必然也会陷入 “改改补补” 的怪圈。
可让其没料到的是,歼20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式” 直线从A型号一路迭代到 EX,歼20从单座基础型起步,短短几年就甩出双座指挥型、舰载适配型,每一步都踩着明确的战略节点。
最让美军心惊的是数据对比,F-22A冷战末期规划生产750架,结果因冷战结束砍到187架,成了美国空军永远的 “产能遗憾”,而歼 - 20的产量预测却像开挂的火箭,从500到700再到 1000,每次上调都伴随着实实在在的厂房扩建、生产线提速。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不得不承认,当面临美预计超2000架F-35的投入使用时,我国歼20选择小规模生产可能性太低,大批量采购才会是首选,且会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被西方忽视的东方智慧,中俄 “侧卫” 系列的型号混乱,本质是冷战后被迫 “见招拆招” 的无奈,俄罗斯靠改型续命,中国靠引进消化过渡,但歼 - 20 诞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那时我国航空工业早已跨过 “逆向工程” 阶段,真正掌握了 “从设计到制造” 的全流程自主,珠海航展上频繁亮相的涡扇10改进型发动机,表面是动力系统的突破,背后却是材料科学、数控加工、质量管控等整个工业体系的集体爆发。
当美军还在纠结 “要不要重启F-22生产线” 时,中国工程师已经用3D打印技术把歼 20的钛合金机身部件生产周期缩短了 60%。
这种 “后发优势” 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数量追赶,而是对 “重型战机该怎么造” 的规则重构,歼 - 20 用不断刷新的产量数字证明:现代空战的 “数量优势”,从来都建立在 “体系优势” 的地基上。
从 “造不出” 到 “造得快”,我国航空工业创造了太多 “不可能”,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我们每位国人都深有体会。
打开十年前的军事论坛,发动机不行,歼 20 就是半吊子的论调曾甚嚣尘上,那时候的歼20 首飞视频里,尾部喷出的蓝色火焰还带着俄制 AL-31FM 的 “胎记”,。
从始至终发动机都有着战斗机心脏之称,而我国航空人在发动机这个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面前,玩了一手漂亮的 “双线超车” 一边用涡扇 - 10“应急”,解决 “有没有” 的问题,一边把涡扇 15的研发藏进 “保密车间”,等着给世界一个惊喜。
先说眼前的突破,如今的歼20早已换上了 “中国心”涡扇10C 发动机,这可不是简单的 “国产替代”,经过十几年的磨剑,这款发动机的推力、寿命、可靠性全面超越原版俄制发动机,更关键的是实现了100%国产化。
曾经依赖进口的轴承、涡轮叶片,现在都能在成都平原的精密车间里批量生产,连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清单都成了废纸一张,这种 “去俄化” 的成功,直接必然会拉高歼 20的年产量,彻底甩脱了 “看别人脸色造飞机” 的历史。
美媒说f35产量预计超2000架,而之所以让其震惊歼20则是因两款战机本质上的不同,别忘了,歼20可是双发重型机,体型比单发 F-35大了整整一圈,能在这样的体格下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怎么不让美意外?
“美媒认为,歼20的年产量对于冷战后的中国战斗机或任何冷战后的双引擎战斗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前所未有不正所对应的不正是打破历史纪录?
其专家艾布拉姆斯也表示,中国最后生产的规模可与之相比的战机是歼6,而歼6的尺寸则仅仅只有歼20的四分之一不到,因此会成为中国航空的重要里程碑,也会打破我国历史。
当发动机的轰鸣盖过了质疑声,世界才知道什么叫 “工业硬实力”,那么如果真如美媒预测,我国将有千架歼20翱翔蓝天,那这对全球空中格局将意味着什么?
这种压力在地理上有着直观体现,简单举个例子,从浙江某空军基地起飞的歼20,打开加力燃烧室后,半小时就能抵达台海中线 分钟覆盖整个南海空域。
而美军在亚太的核心据点嘉手纳基地,早已被中国火箭军的导弹划进重点,别说部署大量隐身战机,就连加油机、预警机的起降都要提心吊胆,搞的日本不得不把 F-35 的部署重心转向北方岛屿。
反观印度则加快了 “阵风” 战机的采购速度,甚至重启了搁置多年的国产五代机项目,曾经靠 “岛链封锁” 打心理战的美军,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 “基地不安全、增援够不着” 的尴尬境地。
更让西方震惊的是中国空军的 “质变”,过去靠歼 - 10、歼 - 16撑场面的时代正在落幕,千架歼 - 20 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作战体系的整体跃升。
想象一下,当一架歼 - 20S 双座型率领12架攻击11无人机扑向敌方舰队,后座飞行员只需在屏幕上轻点几下,无人机群就能分批次展开电磁干扰、导弹饱和攻击和目标侦察,这种 “有人机指挥无人机” 的蜂群战术,让传统空战从 “单机对决” 升级为 “体系绞杀”。
这就像当年歼6撑起中国领空半边天,如今歼20要承担近一半的作战任务,而且能干的活儿更多,既能钻透敌方雷达网“斩首” 预警机,也能挂着副油箱执行远程截击,甚至能化身 “空中指挥中心” 协调地面部队行动。
这种 “全能化” 的角色拓展若成现实,那美军精心打造的 “F-35 海空联动体系” 就会显得不那么香,当他们针对的我国五代机数量和质量都不落下风,美所谓的 “代差优势” 就会真正成为空中楼阁。
回首十年前,哪位专家能想到那个靠引进苏27起步的国家,如今竟有可能让五代重型机突破千架大关?歼20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 “产量神话”,而是中国工业体系从 “攒零件” 到 “定规则” 的逆袭传奇。
军事观察杂志2025年5月10号——中国将建造多少架歼-20隐形战斗机?顶级专家预测超过 1000 个
观察者网2023-07-02 11:29——一周军评:歼20“完全体”来了,国产六代机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