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引领科研新范式:提升学术交流能力新举措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5-06-1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的科研人员正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工具。2025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科研新范式:AI for Science的四梁N柱”培训活动,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体现。此次活动吸引了超过两千名科研人员的参与,展示了科研领域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创新与协作,推动学术交流能力的提升。

  活动的亮点之一是邀请了深势科技的温翰博士分享其在AI驱动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在介绍了传统科研方法的局限性后,温翰研究员提出了以AI为驱动力的科学发现路径,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型建设以及科研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启示科研工作者们要突破传统思维,拥抱技术变革,进而推动科研方法的升级。

  另外,温翰博士还分享了鄂温南院士提出的四梁N柱理念。这一理念为科研提供了新的框架,促进基础设施平台和科研垂直整合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研环境中,该理念将帮助科研人员更有效地进行科研,提升科研效率和质量。

  活动中展示的代表性成果,包括OpenLAM大原子模型和ABACUS开源密度泛函软件,充分反映了AI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潜力。这些工具不仅推动了科研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更在计算晶体、实验表征以及超级实验室等领域展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结合大数据与科技的崭新模式,无疑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探索方向。

  互动环节也极具看点。参与者围绕AI模型的可解释性、跨学科数据融合以及人工智能伦理等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此过程中,温翰研究员凭借自己在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双重背景,为现场及线上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这种跨界的对话与思想碰撞,不仅增进了各学科间的理解,也促进了741个科研项目交流。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素养讲堂的品牌培训系列之一,“全院行”活动致力于提升科研人员在AI时代的素养。未来,这一系列活动将继续聚焦于AI科研素养,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将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显得愈发重要。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一直以来致力于为科研提供信息保障与服务,帮助研究人员紧跟科技前沿。通过构建开放的研究环境和平台,科研工作者能够在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中,获取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灵感。

  我们期待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中,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工具,推动科学研究的全面变革,提升我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科研旅程中,技术的创新与科学的探索将紧密结合,引领我们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